一场分享会,连接了科幻的浩瀚宇宙与教育的坚实土地。9月23日上午,四位从成都参加完科幻大会后风尘仆仆归来的科幻作家与两位刚刚开启教育生涯的新老师,进行了一场关于科幻教育的深刻对话。科幻作家们带回了前沿的行业动态与颁奖典礼的盛况,新入职老师们则结合当前工作感受分享了阅读《梦想与实践》后对教育使命的领悟。这场分享会既是科幻与教育的交融,也是梦想与实践的碰撞。

杨平老师:北纬30°科幻电影周的启迪
杨平老师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北纬30°科幻电影周,其作品《库克岩石》被改编成短片《同尘》并参加了首映会。他分享了今年开场表演与上一届的不同之处——更加舒缓与平和,更接近本次讨论太空叙事的主题。他特别强调,太空叙事应有中国气息和中国特色,让人们感受到科幻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切实的未来家园。科幻虽然是舶来品,但中国的科幻想象可以从自己的传统出发,不是将太空看做“高边疆”,而是看做“高家园”。中国的太空叙事,可以有“烟火气”,让人们感到太空是家园的延伸。

高阳老师(笔名游者):星云奖的严谨与活力
高阳老师在第十六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上作为代表发言。他分享道,“星云奖”的核心特质是3个词——“丰富”、“严谨”和“活力”。星云奖运行到第十六届,拥有丰富的赛道和众多的科幻从业者、爱好者深度参与;组委会的有力组织和严谨流程,保证了“星云奖”的公信力;青少年组的加入让“星云奖”始终面对未来、充满活力。

高丰老师(笔名钛艺):与读者面对面
高丰老师(笔名钛艺)作为受邀作家在银河奖颁奖活动中进行了现场签售。他谈到,作为作家能够与喜爱自己作品的读者面对面并交流心得,是十分难得的时刻。在与业内作家朋友的交流中,他感受到科幻艺术正在随着时代进一步融合,国家对于科幻的支持度也在不断上升。
王云轩老师:从科幻到教学的思考
作为青年作家与教师,王云轩老师通过参加科幻大会学习到了业内许多作家的经验,并思考如何将科幻写作的感悟融入到教学当中。其表达出此次活动体现了科幻与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同时也是中国科幻与传统教育对话的延续。

翟秀钰老师:打破“代际差异”
分享会进入第二部分,两位新晋教师分享了阅读《梦想与实践》后的感悟心得。这本书由彭鸿斌博士所著,强调了教育者的使命是“让学生在爱与责任的浸润中成长为完整的人”。
翟秀钰老师从书中“人生价值的比较”观点出发,结合自身经验,讲述人生并非只有与人一直比较才是成功。她提出在通识教育中引导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兴趣,打破教育行业中现有的“代际差异”,将课本中与课本外的知识融合。这种教育理念与实践相呼应——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师生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

任宇飞老师:成为一颗苹果
任宇飞老师则引用书中“成为一颗苹果”以及“偏向虎山行”的名言,阐述市场是多元的,社会需求是多样的观点。她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善良的“强制学习”,学生通过特色知识学习,可以在有机会、有背后支撑的前提下跳出固有的模式与体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大学教育的课堂内外同样重要。
“梦想需要实践来支撑,实践需要梦想来指引。”
本次分享会巧妙连接了科幻与教育两大领域。科幻作家从盛会带回了行业前沿的动态与思考,新晋教育工作者则带来了关于梦想与实践的深刻感悟。中国科幻产业正在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历史性时刻,而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探索更加开放、多元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年轻生命在光影交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