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14:00,蓬莱科幻学院(云端剧本杀学院)教师杨平在无用楼303房间举办了大咖阅读:《Facebook诞生记》分享会。

一开始,杨平老师就问同学们都用过哪些社交网络。同学纷纷提出微信、QQ等。杨平老师接着问,你们还能离开这些社交网络吗?同学们表示很困难,如果停止使用,很多朋友都无法联系,甚至正常生活学习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一款社交网络到底该有哪些特性?同学提出了快捷、方便、实时性、互动性、安全性等特性。

接下来,杨平老师提出了社交网络的关键词:圈子。也就是说,社交网络与更早期的网页、博客不同。它不是广播式的,一点为中心,向所有访问者提供信息。它是网状的,不同点相互之间产生关系,在关系网之外的人无法访问。这就是“圈子”的意义。这点在微信上特别明显。如果你加了某人微信,就可以访问他的朋友圈(如果对方向你开放),从而了解他的生活。这就意味着你进入了对方的圈子。此外,微信的群组是另一种圈子。它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圈子,而是以某个主题为中心的圈子,比如某个班、某次活动。这样的圈子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但它们都具有排他性。

为了说明这点,《Facebook诞生记》一开始就介绍了促使Facebook诞生的三股力量。其一,当然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书中特别写道,他在高中发明了Synapse插件,可以帮播放器了解用户喜好,进而定制播放列表。此后,他出了名,甚至收到了微软百万年薪的邀约,但拒绝了。杨平老师在这里问同学们,如果你是扎克伯格,会不会接受百万年薪?有的同学表示会毫不犹豫接受,有的同学表示会评估一下自己的价值,如果大于一百万,就会拒绝。
第二股力量,就是Facebook联合创始人,最早的投资者爱德华多·萨瓦林。他大三时已经在石油上赚了五十万美元,对商业运营有独到的眼光。他看中了扎克伯格的才华,愿意提供启动最初的资金,并在此后追加。他也是哈佛精英社团“凤凰社”的考察对象。如果他最终进入这个社团,将拥有强大的人脉关系。
第三股力量,是文克莱沃斯兄弟。他们是哈佛精英,奥运会划艇运动员,出身富裕家庭。但是,他们也有烦恼。为维持精英的身份,他们忙个不停,没机会谈情说爱。所以,他们想出个点子,建立一个可以让哈佛学生相互认识、了解别人在干什么的平台。这虽然是出于感情需要,但确立了Facebook最初始的样式。

接着,杨平老师借助由《Facebook诞生记》改编的电影《社交网络》,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了Facebook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

最后,杨平老师提出了在阅读《Facebook诞生记》后的两大感受,与同学们分享。第一个感受是“关注人的需求”。从扎克伯格编写的第一个播放器插件,就聚焦于用户的需求。优秀的创造者,应该具有一种敏感,可以发现那些人人都有、但人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适配的产品。创造不能凭空而来,脱离了用户需求的创造,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二个感受,是“Think big”。要想得大。只有想得大,才可能做得大。文克莱沃斯兄弟想出了Facebook的最初模式,但想得不够大,仅仅觉得这是个哈佛校园内的约会平台,从而没有给与足够重视,最终被扎克伯格拿走了创意,创建了Facebook。

分享会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刘新月同学说:“感觉了解到了社交平台出现的最初原因和契机和后期发展的过程。认为人不能太拘泥于眼前稳定的收入,要勇于Think big,才有机会、有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价值更高的东西。并且要以人们的需求为重点,来作为自己创造和思考的基础。”
杨梦欣同学则认为:“《Facebook诞生记》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face book的诞生过程,一切的开端竟是一个给女生评级的网站,这个看似简单甚至有些“玩闹”性质的想法,却成为了Facebook的雏形。扎克伯格凭借着自己在编程方面的专业能力,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交网络的巨大潜力,但扎克伯格其性格也有缺点,展示了人都有不完美的那一面。”
李昀羲同学提出:“扎克伯格并非始于宏大蓝图,而是从校园内“连接彼此”的微小需求切入,用快速试错的方式打磨产品。他快速迭代产品、不惧试错的态度,展现了创业的核心特质。同时,团队协作与对用户体验的坚守,是平台从校园走向全球的关键。”
王凯新同学说道:“通过这节课让我更加清楚的了解到我们所依赖的社交软件最初的雏形,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和成型的,再通过老师的讲述和里面主人公的性格让我学到要自信,更要大胆想到其他人想象不到的东西。”
王萃同学聊到:“我们的人生,绝不能仅仅局限在眼前的所知所行。或许,我们当下的圈子像一道无形的围墙,框定了我们活动的范围与呼吸的空气,决定了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然而,真正具有决定力量的,是我们自己能够达到的更高眼界——它如同灯塔,不仅照亮前路,更会指引我们冲破原有的边界,最终决定我们真正归属于哪个更高远、更广阔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