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安,男,泰山科技学院2024届通信工程学院/中韩学院毕业生,在“未来之声实验室”项目工坊期间荣获泰山科幻社“优秀成员”,创作的原创音乐作品曾获“第二届博雅杯通识素养大赛”一等奖。目前从事音乐行业相关工作。
音乐是有能量的,每次按下琴键时,它的声音会告诉我当下的情绪,这也是让我为音乐深深着迷的原因。
一、新手村
在刚加入未来之声实验室时,我还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我是靠着我会弹钢琴且厚着脸皮加入实验室的,为什么说是厚着脸皮?因为实验室里面只有我仅会一种乐器,而且我的编曲技术几乎为“零”,刚接触音源插件甚至“宿主”软件都无法独立安装,这无疑是在我学习音乐编曲道路上的第一堵墙。同学们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因此于老师前期的上课次数颇为频繁,从如何装软件如何解决电脑BUG,到我们手把手找各种安装包,帮助我们解决学习路上的重重“阻碍”,这个过程让我对编曲软件渐渐熟悉了起来,更能够得心应手,那时候,我觉得我仿佛是理论的巨人。直到我开始了第一次扒带。

二、玫瑰的“荆棘”
扒带的意思就是将一首歌曲的编曲完整地复刻出来,是一项非常考验音乐功底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光要把音乐中使用的乐器、和弦进行扒出来,还要把音色细节完整复刻出来。第一次扒带时,我选择了“玫瑰少年”这首歌曲。我满怀信心,感觉所有的理论知识以及步骤,已经在我脑子里面搭建好了,可是一上手之后我傻眼了。我发现我的耳朵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使”,在基础的编曲四大件中,我只能听到最熟悉的钢琴声音。除此之外,鼓声,吉他和贝斯的声音我一个都听不出来。自我建立的信心瞬间坍塌,我自认为的充沛的实践和理论在这一刻被我精心挑选的“玫瑰少年”打了个猝不及防。我闷了一天,无从下手。绝望之际,我开始向于老师求助。直到现在我都深刻于嘉荣老师在一开始告诉我的,编曲要从底层逻辑出发,要把自己当作是作曲人。在编写一段旋律时,可以从你熟悉或有灵感的部分着手。于是我从钢琴和弦开始入手,后来是钢琴旋律,然后和弦走向拆解或猜测不易被听出的BASS声部,就像解密一样,从一个细小的角落开始往四周扩散,逐个击破。这首歌曲扒带完成后,虽然跟原曲的还原度并不算高,但是也是第一次正式对编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经过第一次的尝试,我明白做音乐不光靠热情,还要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大量的实践练习。我在一次次项目孵化的培养中不断磨砺充实自我,学期结束后我的编曲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期结束后,我也成功荣获了泰山科幻社“优秀社员”的称号,我很开心,不只是荣誉,而是我的努力好像有了价值。我喜欢上了编曲,从只会弹奏钢琴,慢慢因为编曲我开始了解吉他、架子鼓、贝斯,让我感受到除了钢琴之外其他乐器的各种色彩。


曾经,我本以为钢琴就是音乐的全部,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观念一次次刷新。年底的一次选拔比赛,我本以为加上丰富的乐器,可以把旋律玩遍,但那次比赛要求却明确表面,要加入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加入“电子音乐”元素。看到比赛要求,我懵了。电子音乐什么鬼?我又开始请教于嘉荣老师。我才明白,电子音乐是通过使用数字乐器创作的音乐,因为数字乐器不受物理条件限制,可以创作出各种各样不受限制的音色。我的三观又一次被刷新了,好像打通了“任督”脉一样。音乐还可以这么玩?在兴奋之余,我发现电子音乐的特殊性,让其音色无法与真实乐器完美融合,怎么搭配都像是在“打架”,这无疑是在我学习音乐编曲道路上又一个难题,但我现在已经不怕了。我开始查阅电子音乐的相关比赛,到处搜集那些获奖选手们的作品,学习进行电子音乐音色处理,声场摆放等,通过一个月的埋头奋战,也让我最终获得了一个排名不错的奖项。此中既有努力,又有幸运。


三、启程
我的学习经历其中少不了亲爱的导师“于嘉荣”老师的指导与批评。于老师总会在我沮丧无助时给我鼓励,又会在我自信心过度时及时进行“提醒”。如今我已毕业,但是回顾大学时光,加入“未来之声实验室”这个大家庭的经历还是让我十分难忘。我是个极度腼腆的小男孩,日常交流中,我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只有我沉溺在音乐中,我感觉我才是我,音乐,也让我找到了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大学毕业也不是我音乐学习的终点,而是跨出新手村的开始,是一段荆棘道路的启程。
如今,我已从毕业之初在本职工作之外兼职做音乐,变成现在正在探索成为全职音乐人的道路。回顾来路,初入某一领域时,带着自信心满满的自己,就像是一张白纸,是钢琴上的白键。通过每次的挑战,不断与困难对战,与自己较劲,那股坚持的力量,积少成多,让我实现了向黑键的大步跨越。

寄语:
白键与黑键的交响,才是完整的乐章。
愿每个人都能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与意义。或许前方的道路尚未明晰,但正是那些未知的荆棘与挑战,才能磨砺出真正的光芒。不要等待道路自行铺就,勇敢迈出第一步,去触碰那些看似不可能。正如人生,唯有接纳起伏,方能奏响属于自己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