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J1-503教室化身为一个奇妙的“时空实验室”,蓬莱科幻学院刘戈老师与智能工程学院郑杜彬老师,以双师协同模式共同教授了《科幻与想象力》课程中“时间科幻”章节。

这次授课深度聚焦时间这一科幻核心命题,刘戈老师从文学叙事、哲学思辨的角度剖析时间旅行、平行宇宙等经典设定;郑杜彬老师则从智能科技、工程逻辑的维度探讨时间操控在理论上的可行性边界与潜在影响。通过对“穿越时空的机器”的制作假想,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可操作化。
课堂气氛活跃而深邃,学生们在跨越时空的思维碰撞中,深刻反思时间的本质、线性与非线性的矛盾,以及科技发展对未来时间观念可能带来的颠覆性重塑,有效激发了大家批判性思维与未来视野。

课程开始,蓬莱科幻学院刘戈老师以经典科幻作品《回到未来》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时间科幻的理论核心。 她剖析了“时间回溯”等概念背后的哲学困境与物理悖论,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你拥有一次穿越的机会,你会选择改变哪个历史瞬间?这个改变真的会带来你期望的未来吗?”
学生们被这个假设吸引,开始了对因果律、蝴蝶效应以及历史必然性的思考。刘戈老师进一步阐释,时间科幻的魅力不仅在于技术的奇观,更在于它对自由意志、宿命论以及人类在时间长河中位置的深刻叩问。


智能工程学院郑杜彬老师随即接过话题,将学生们的“穿越遐想”引向工程实现的理性探讨。他回应道:“刘戈老师提出的穿越愿望非常诱人,但从工程逻辑来看,设计一个可行的‘时空穿越机器’需要突破哪些极限?”
郑杜彬老师从能量来源、时空结构稳定、导航定位(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的精准锚定)、以及维持穿越者自身物质/信息完整性等关键维度,拆解了时空穿越机器的理论可能性与面临的巨大技术壁垒。他强调了工程思维在科幻构思中的重要性:“科幻想象需要翅膀,但也需要落地的锚点。思考如何‘实现’穿越,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科学的边界和未来突破的方向。”


在扎实的理论与可能性探讨铺垫后,刘戈老师向学生们抛出了核心创作任务:“请以小组为单位,构想一个‘时间干预’事件(基于你们想改变的历史瞬间或想探索的未来节点),并设计一套与之匹配的‘时间装置’概念方案。
方案需包含:1) 时间干预事件的背景与目标;2) 时间装置的核心原理(不必完全可行,但需逻辑自洽);3) 预想中可能引发的关键‘时间涟漪’(连锁反应/悖论)。请通过概念草图+关键说明文字呈现,并准备3-4分钟的阐释。”


学生们迅速投入热烈的头脑风暴。
有的小组聚焦“修正历史遗憾”:设想回到某关键战役前传递信息,其“时间信标”装置草图试图用虫洞理论解释信息传递,却在“涟漪”分析中担忧引发更大的历史分叉。
有的小组探索“未来资源获取”:构思派探测器前往太阳系衰老期采集反物质,其“时间探针”设计图展现了复杂的时空折叠引擎,但“涟漪”部分着重讨论了此举对当下时空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还有小组大胆尝试“体验史前世界”:设计“生态时间胶囊”保护穿越者进入恐龙时代,其画面在展现壮观史前景象的同时,也用醒目的警示符号标注了可能造成的生态污染和基因污染风险。

在本次双师授课的过程中,刘戈老师和郑杜彬老师通过理论启发与工程回应的交替引导、案例延伸与层层设问,打破了学科壁垒,成功将抽象玄奥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可探讨、可分析的具体问题框架,使理论设想和可行实践形成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