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AI营养吧工坊在无用楼410活动室开展了一场围绕“科幻描写”为主题的创作活动。其目的是培育学生掌握根据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展开、探索多样化的写作方法。
活动伊始,杨平老师以一段简短的文字为引,鼓励成员们以自己最擅长、最舒适的写作方式进行创意改写。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模仿作家的写作风格进行改写,在反复的联系中,逐渐摸索出既符合个人气质又独具特色的创作方式。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每位成员都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在“听写练习”环节,音乐响起时,起伏的节奏带动着成员的思绪。他们专注聆听,快速记录脑海中闪现的画面:有人写下“星际战舰在银河系交火”,有人描绘“孤独旅人行走在无尽公路”,还有人构思“人回望自己一生”。这种训练强化了成员将日常见闻转化为创作素材的能力——生活里的对话、街角的招牌、新闻中的事件,都可能成为故事的核心意象。随着持续练习,他们逐渐建立起敏锐的感知系统,能随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碎片。
在“人物观察”和“人物对话”训练环节,杨平老师展示了一张年迈者的图片,要求成员根据情景假设描写人物行为。他强调:“科幻的设定应该渗透在细节、剧情之中,而不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生硬展现。”
为说明科幻小说中对话该如何写。杨平老师设定了一个对话场景,现场邀请两位同学依照设定进行对话,让同学体会在不同人物设定、情境下,对话的呈现方式。杨平老师强调对话应符合人物身份、推动情节,不要有口水话。

接下来,杨平老师阐述了场景描写、尤其是科技过程的描写该如何呈现。他以《三体1》中人列计算机的描写为例,指出“地毯”的比喻大部分人都可能想到,但“液化”一词,是精妙的选择,需要大家去领会。
现场,杨平老师播放了一段现代港口卸沙作业的纪实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机械运作与工人协作的细节,思考这些场景在科幻背景下可能产生的变化——自动化设备会如何演进?工人的角色将如何被重新定义?尝试将现实观察转化为未来设定,练习如何把日常生活素材升华为科幻故事的灵感来源。

活动最后,好故事往往来自对生活的深度观察和重新诠释,将现实细节转化为科幻元素的训练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创作视野。或许下一个精彩的科幻设定,就藏在路上偶然瞥见的某个场景中。这场工作坊不仅解锁了创作思维的密码,更点燃了成员们用科幻视角重新观察世界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