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字:
当全息稻浪投影与明代铁锤声响在舞剧《天工开物》的舞台上炸裂,这部现象级爆款舞剧已点燃全国——陆川用电影级分镜重构宋应星六试不第却转身著书的逆袭人生,书页巨轮破空、劳动者赤足穿越观众席的沉浸式冲击,让一部“明朝硬核理工男日记”燃成科技美学的视听盛宴。
而原著《天工开物》才是这场风暴的源头:这部被达尔文、李约瑟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史诗,记载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从曲蘖酿酒到火器锻造,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的宋应星用“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笔锋,将烟火人间凝成解码中国创造力的密钥。舞剧鎏金幻影终会落幕,但纸页间的科学DNA永远轰鸣——翻开它,触摸一个“逆行者”如何以笔墨托起文明的重量。
正文:
在中华文明浩瀚无垠的长河中,不仅《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巨著熠熠生辉,更有无数文化瑰宝等待着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蓬莱科幻学院,正是这样一方沃土,它作为泰山科技学院特色教育部门之一,将科幻育人作为核心教育理念,鼓励科幻教师进行各类型艺术创作,将创作发展与教学发展深度融合绑定,为科幻教师提供更大的舞台,提高教师教育工作能力。

泰山科技学院教师陈希结合在蓬莱科幻学院工作教学经验及自身专业特点,进行了长期的尝试及打磨,为《天工开物(彩绘版)》绘制了300余幅插图,为读者了解天工开物的各类型工具发明结构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书近期于中华书局出版正式面世读者。



科幻,如同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窗,它以无尽的想象为笔,以科学的逻辑为墨,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蓝图。在蓬莱科幻学院,科幻不仅仅是一种创新精神,更是一种思维的催化剂,它激发着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梦想。通过科幻作品的研读与创作,学生们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今中外的智慧碰撞,从而在心中种下科技创新的火种。
而科普,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不仅将《天工开物》等古代科技典籍中的智慧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现代学生,还引领他们深入探索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技艺,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蓬莱科幻学院通过科普活动,如VR互动及机器狗等科技设备体验、科普沙龙讲座等,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向往与尊重。


在科幻与科普的双重滋养下,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价值。无论是《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智慧,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匠心独运,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这些文化的瑰宝,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更在他们心中树立了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蓬莱科幻学院以东方幻想王国为定位,将科幻与东方文化深度融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通过科幻与科普的教育,学院旨在培养出一批批既具备科学素养,又具有文化自信心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维,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用科技的力量传承文化,用文化的智慧启迪未来。

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蓬莱科幻学院将继续秉持科幻育人科普教人的核心理念,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书籍介绍: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有一部闪耀着古人智慧光芒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这部诞生于明末的“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曾让世界惊叹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如何让现代的读者也能领略古人的智慧,本书编者云端剧本杀学院教师游者(泰山科技学院)及绘者蓬莱科幻学院教师陈希(泰山科技学院)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经反复尝试、修改,将《天工开物》这一经典化作一座通往古代科技的桥梁,编成《天工开物(彩绘版)》,邀请读者踏上一场充满趣味与启发的探索之旅,了解古人的日常衣食住行乃至兵器制造。可以说,《天工开物(彩绘版)》像是开启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的“纪录片”。在这里,科技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符号,而是稻田里的水流、织机上的丝线、窑炉中的火焰;智慧不止于文字记载,更存在于一砖一瓦、一粥一饭的生活肌理。这本书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一把启迪创新思维的钥匙。当读者在书页间与古人对话,他们将理解:真正的科技,从来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