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幻沙龙大门缓缓开启,融合了表演艺术、未来畅想、科幻影像与AI音乐的奇幻之旅就此展开。5月9日,蓬莱科幻学院在天街科幻艺术社区集中呈现了4场主题丰富、精彩纷呈的“艺托邦沙龙”活动。这场系列活动涵盖表演艺术、未来想象、科幻微电影创作以及人工智能音乐等多个前沿领域,由王玉琨、杨平、孙继凯、于嘉荣等四位老师分别主讲,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案例分享、互动实践等多样化的形式,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场知识与创意的盛宴。活动不仅拓宽了大家的视野,激发了对各领域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热情,也为学院营造了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搭建起一座连接艺术与科技、传统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推动着学院在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教育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培养具有前瞻性思维和多元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艺托邦沙龙”第90期:表演档案解密,走进经典角色的幕后

第90期艺托邦沙龙由王玉琨老师在无用楼303举办,这一期的讲座主题为“表演档案解密——走进经典角色的幕后”,带领师生深入探究表演艺术的奥秘。在影视舞台上,部分演员能打破形象,在不同角色间自由穿梭,以精湛演技塑造出性格、背景、命运截然不同的经典形象,让观众为之惊叹。

王玉琨老师以第 35 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朱一龙为例,他在电影《消失的她》中饰演人面兽心的赌徒何非,在古装剧《知否》中饰演温润如玉的小公爷齐衡,在电影《人生大事》中又演绎了街痞等反差极大的角色。她指出,同一演员能够塑造出截然不同的角色,源于他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局限,这展现了表演艺术的无限魅力,令人期待他们创造更多难忘经典角色。
此外,她还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雪健老师的经典影视片段。李雪健塑造了无数性格迥异、命运悬殊的经典角色,从正气凛然的英雄豪杰到卑微沧桑的市井小民,从历史长河中的传奇人物到时代浪潮下的平凡个体,他用炉火纯青的演技诠释表演艺术的无限可能,作品中的极致反差感令人叹为观止。

在讲座的最后,王玉琨老师打破常规问答模式,将同学们带入角色之中,以角色视角展开提问,为课堂注入新活力。从角色立场出发的问题,让同学们沉浸在表演情境里,促使大家进一步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开辟了全新的表演教学路径,让同学们在趣味互动中收获成长与进步。
“艺托邦沙龙”第91期:你未来的可能性

第91期艺托邦沙龙由杨平老师在无用楼307举办,他将本次讲座主题“你未来的可能性”与课堂教学结合,进行了第二课堂的尝试。在通识必修课《科幻与想象力》的“未来社会”一章中,介绍了科幻中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想象。为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杨平老师邀请班级中的部分学生来到本次艺托邦沙龙,着重就新科技对未来社会可能的影响展开讨论。

讲座伊始,杨平老师围绕“你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展开话题。他指出,在当下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模式,大家可以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下,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生活图景,这也为每个人追求理想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随后,杨平老师深入探讨了“未来100年内,你将面临的选择”。他以小说《港真》中“感知的现实可以定制”这一设想为例,引发听众对未来生活的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未来人们或许会面临更多基于虚拟与现实交织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将深刻影响个人的生活轨迹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
在谈及“选择泰科”时,杨平老师详细阐述了泰科在未来发展中的优势与机遇。他表示,泰科具备独特的资源与平台,能够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职业发展,都能在这里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关于“选择认知”,杨平老师聚焦自媒体这一领域。他提出疑问:自媒体会改变吗?从立场出发,真相究竟有多重要?他深入分析了当下自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特点与问题,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保持理性思考,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以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被片面观点所左右。
随着亚文化的崛起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选择身份”成为讲座的又一重要议题。杨平老师指出,亚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新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身份标签。每个人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展现出不同的身份特质,这种多元化的身份选择为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这次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不仅拓宽了听众的视野,更激发了大家对未来生活的思考与憧憬。相信在杨平老师的启发下,每一位听众都对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规划,也将以更积极的姿态迈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学生反馈节选
刘怡铄:在元宇宙中,我愿成为一名“跨维度律法仲裁者”。
李晓彩:在元宇宙中,我渴望成为一名虚拟景观建筑师。
孟佳音:和AI艺术相比,我更倾向于欣赏人类艺术。人类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创造力,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独特思想和情感的结晶。
宋首杭:在元宇宙中,我渴望成为一名“数字生态建筑师”。
张留玉:如果可能,我希望改造我的双眼,简直像《攻壳机动队》成真了!
孟于腾:眼睛改造成“AR滤镜一体机”,耳朵要装“声纹识别调节器”。
“艺托邦沙龙”第92期:科幻微电影创作——前期筹备筑基
第92期艺托邦沙龙由孙继凯老师在无用楼308举办,他以“科幻微电影创造——前期筹备筑基”为题,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科幻微电影片段,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幻微电影独特的想象力、炫酷的特效、未来感的故事背景等元素。

讲座伊始,孙老师通过播放电影《哪吒2》和《封神2》片段,引出“设定”这个概念。为了帮助同学们打开思路,孙老师接着列举了多个科幻电影案例,深入剖析电影创作者灵感来源,鼓励同学们大胆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接着孙老师抛出一个互动话题,如果当导演你会创作一部怎样的科幻电影?有同学想象一百年后科技发达的地球,有同学想象太空旅行,还有同学想象未来战争。随后孙老师谈到也要注意科幻设定与故事的融合,让设定自然地推动情节发展。

最后孙老师聊到,大家认为创作一部科幻微电影需要哪些成员?同学们积极回答,孙老师为大家详细展开团队组建、计划制定、勘景选景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和经验。他表示,一个专业且默契的团队是科幻微电影创作的重要保障,团队成员需要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凝心聚力,共同助力一部作品的诞生。
本场讲座让同学们对科幻微电影创作前期筹备阶段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认识,期待在未来对科幻以及影视创作感兴趣的同学,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影视作品。
“艺托邦沙龙”第93期:当算法邂逅旋律——AI 音乐的未来狂想

第93期艺托邦沙龙由于嘉荣老师在无用楼309举办,本次讲座主题为“当算法邂逅旋律:AI 音乐的未来狂想”,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前沿技术分享,带领同学们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与相关议题。
沙龙以多部AI音乐作品为案例展开讨论,包括现象级作品《七天爱人》、全球首支正式发布的AI歌曲《Break Free》(由AI团队Amper作曲),以及1957年诞生的历史上第一首计算机作曲作品《The Illiac Suite》。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AI音乐从实验性探索到现如今的商业化落地的演进历程。

为让同学们更加了解AI音乐创作的背后逻辑,于嘉荣老师详细解析了AI音乐生成的三大核心步骤:数据输入(将音乐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格式)、模型训练(通过LSTM、Transformer等算法学习音乐规律)、生成作品(基于输入预测音符组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相关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马尔科夫链和遗传算法,并指出AI音乐的创作本质是“大数据分析+算法驱动的音乐拼图”。

实践环节中,于嘉荣老师请每位讲座现场的同学思考一个词或者一个意象,使用AI工具(DeepSeek生成歌词、Suno平台作曲)Cypher接力完成一首原创音乐。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电影”“手机”“雨伞”“蹦极”“吹风机”...即便看起来毫无逻辑的词句,通过AI深度的思考,最终也将每位同学提供的信息有逻辑的汇集成了一首名为《失控心跳》的原创AI歌曲。同学们也跃跃欲试,还想提供更多的信息亲身尝试。
实践结束后,讲座活动也接近尾声,于嘉荣老师也就刚才实践过程中AI音乐创作的利弊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AI是否威胁人类艺术创造力”“AI音乐的版权是否被保护?”老师与同学们就以上问题展开了热议。讲座最后,于嘉荣总结道:“AI的艺术创作始终基于人类已有的成果,其意义在于提升效率、拓展可能性,而非取代人类。艺术的光芒源于人的情感与思想,而技术是服务这一目标的工具。”本次艺托邦沙龙不仅为同学们揭开了AI音乐的神秘面纱,更引发了关于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