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集智圆桌派第六期:科幻创作的核心
发布时间:2025-04-17       发布者:2025-04-17       浏览次数:

4月11日,蓬莱科幻学院第六期“集智圆桌派”品牌教研活动在春天里的泰山佑营地火热开讲。本次活动的主讲人杨平老师以“科幻电影的创作”为题,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幻创作核心密码”的深度对谈,蓬莱科幻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从《流浪地球》的行星发动机到《银翼杀手》的雨中独白,从蚂蚁坠落的物理玄机到AI神谕的哲学悖论——这场讨论既是对科幻经典的致敬,更是一次向未来叙事的集体探险。

从常见现象走向科幻之海

圆桌派开场,杨平老师抛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蚂蚁从高空坠落不会摔死?”答案藏在“终极速度”的物理原理中。空气阻力与重力平衡,让微小生物逃过一劫。但科幻的魔法在于,如何将这一原理升华为《星际穿越》中的黑洞奇观,或外星飞船里的“自杀式跳跃求生”。当讨论转向外星形象设计,杨平老师展示了电影《阿凡达》中的外星生物形象,并详细分析了其形象设计中的科学原理。

因此,最常见的科幻创作思路,就是以科学逻辑搭建底层支撑,呈现不同形式的奇观。

科幻三不是

然而,科幻创作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进行创作。在《科幻与想象力》这门课的第一章,就明确提出:科幻不是科普!不是预言!不是赞颂科学!

杨平老师介绍说,严格来讲,我们现有的科学体系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对真理的探索过程。这也为科幻的想象打开了空间。

同时,对人的关注一直是科幻的核心点。这在短片《种植人》的极简叙事中达到极致。在这部短片中,未来科技能像种蘑菇般培育人体,但新生的肉体没有记忆与情感,只剩一具空洞的躯壳。这个科学幻想残忍地解构了克隆技术的浪漫想象:科学能复刻DNA的双螺旋,却造不出灵魂的量子纠缠。


传统命题在科幻中的复现

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布莱兹·帕斯卡曾提出一个关于宗教信仰的理性论证。其核心思想是在无法通过理性证明上帝是否存在时,选择信仰上帝是一种更合理的“赌注”。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他将有无限收获;如果上帝不存在,他只是失去了很少的东西。但如果相信上帝不存在,无论他到底存在与否,个人都无法从中获益。杨平老师认为,这一传统命题在美剧《迷失》中,以科幻形式得以复现。

荒岛的实验室中,有台每隔108分钟必须输入神秘数字的计算机,像一具拷问人性的刑具,明明可以编写自动程序,却偏要人类亲手按下那串“4、8、15、16、23、42”的死亡倒计时。这种设定将帕斯卡赌注的哲学困境演绎成惊悚片:当未知风险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是选择盲从系统祈求幸存,还是反抗规则赌一把自由?杨平老师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传统命题,都可以通过科幻方式复现,进而探讨它们在当下及未来的意义。


给狂想套上科学的缰绳

科幻故事从来不是未来预言,而是现实的变形记,《美丽新世界》的快乐药丸早在社交媒体算法中溶解,《神经漫游者》的赛博空间已然在元宇宙里初具雏形。科幻的真正力量,在于它用虫洞望远镜对准当下:当我们为《流浪地球》的行星发动机热血沸腾时,是否听见了冰川消融的悲鸣?当我们惊叹《阿凡达》的生态神经网络时,是否意识到地球本身就是个更精妙的生命接口?

在人工智能即将突破奇点的时代,在基因编辑可以定制生命的十字路口,科幻作品像徘徊在实验室门外的守夜人,不断用故事提醒我们:每个科技突破都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每道方程式的解都可能是文明的续命丹或墓碑铭。人类穷尽科学手段与外星生命沟通,最终发现海洋只是在复现他们内心最深的伤痕与欲望。这或许就是科幻的终极启示:当我们仰望星空寻找他者时,望远镜的镜片终究会变成照见自己的魔镜。《普罗米修斯》中曾说过,“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而蓬莱科幻学院这一期的圆桌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科幻是文明的自省书,是技术的预警铃,更是人类在熵增洪流中紧握的星光。

讲座结束后,在场老师针对讲座内容展开热烈讨论,结合自身专业也对教学工作下一步开展碰撞出全新的灵感和火花。副院长宋亚洁最后总结了这场集智圆桌派教研活动的开展意义,并分享了个人体验、个人情感与科幻创作间关系的全新感悟。科幻表达来源于生活、升华于情感,希望学院老师今后能够带领学生做出更多富有情感和故事的科幻作品。

蓬莱科幻学院新入职的老师刘戈在参加完这次集智圆桌派的活动之后,感受颇深,综合这次深入对谈的感受,写了一份科幻推荐片单供同学们参考:

短片《种植人》

电影《湮灭》

电影《星际穿越》

电影《异形》系列

电影《星球大战》系列

美剧《迷失》

美剧《疑犯追踪》



泰山科技学院-蓬莱科幻学院
联系电话:0538-6050235
学院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学院西路8号泰山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