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艺托邦沙龙】重建科幻巴别塔:上帝真的存在吗?
发布时间:2025-04-21       发布者:2025-04-21       浏览次数:

在文学与文化的无垠宇宙中,翻译宛如一座神秘而精巧的桥梁,连接着不同语言与文明的彼岸。4月18日,蓬莱科幻学院教师刘戈与西班牙翻译家、汉学家夏海明在无用楼307“迷声酒吧”开展了一场以“重建科幻巴别塔:上帝真的存在吗?”为主题的异托邦沙龙对谈活动,为观众揭开科幻翻译那充满挑战与魅力的神秘面纱。


科幻文学,以其独特的科学想象与文学表达,构建起一个个超越现实的宏大世界。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精准传递这些世界中的硬核术语,同时保留原文的诗意隐喻,成为首当其冲的难题。夏海明老师的译作包括刘慈欣《三体 III·死神永生》《白垩纪往事》《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山》,宝树的《三体 X·观想之宙》等,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翻译家。

《三体3》中诸如“降维打击”“黑域计划”等科学概念,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与哲学思考。“在处理这些术语时,我更需要在科学准确性与语言流畅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一方面,要确保西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其科学内涵,避免因翻译的模糊或偏差而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又要使这些术语在西语语境中自然流畅,符合语言的表达习惯与文学美感。”这不仅要求翻译家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还需要翻译者拥有对两种语言文学特质的敏锐洞察力。


中文特有的隐喻表达,为西语翻译带来了另一重挑战。中文的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象与历史记忆,如何在西语中构建相似的意境,让西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的文化韵味,考验着翻译家的文化创造力与语言敏感度。“一些中文中常见的表达,比如‘一石二鸟’之类的,我们西班牙语中也有一个‘一投二鸟’这样的表达,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相近的,我就可以进行替换。”

但也有一些隐喻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需要格外重视,例如,刘慈欣作品中的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如“云天明的童话”等,需要在西语中找到恰当的文化对应物,以实现文化精神的传递,而不是简单的词汇替换。夏海明老师坦言在翻译过程中面对“归零者”等没有原型的词语时,难度会很大,但这也作为一个契机,让他更深入地学习了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叙事与西语文化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张力,在翻译中需要巧妙地调和。中国科幻作品常常强调集体的力量与命运的共同体意识,这与西语文学传统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存在显著差异。在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让西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观念,不可以单向度的为了便于西语读者理解,而大幅度修改原文的表达,比如在一些方言段落,直接翻译成西语时,读者不能理解,我会加个脚注,告诉他们原文是怎么表达的,是想要说一个怎样的意思。”


在沙龙的互动环节,观众积极参与,表情包解码游戏将活动推向了高潮。通过表情包的选择与对比,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转译”的创造性转化。在不同文化符号的碰撞中,观众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直觉的重建。例如,对于“黑暗森林法则”的表情包表达,观众的选择与解释体现了各自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当观众的选择与夏海明老师的选择进行对比时,翻译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得到了生动地展现。


这场沙龙活动深刻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记忆的“编码—解码—再编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文与译文、源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量子纠缠”关系。《三体3》中曾说,“把字刻在石头上。”这一古老的保存信息的方式,隐喻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与价值。翻译如同将文字刻在石头上,将一种文化的思想与精神铭刻于另一种文化的记忆之中,成为人类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永恒见证。

本次沙龙在对科幻翻译的深入探讨中圆满结束,它不仅为观众呈现了翻译这一隐形工作的复杂性与创造性,也激发了人们对科幻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更多思考。未来,随着中国科幻文学的不断走向世界,翻译将继续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促进人类相互理解的重要纽带。




泰山科技学院-蓬莱科幻学院
联系电话:0538-6050235
学院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学院西路8号泰山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