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双师课堂】科幻遇见音乐——《科幻与想象力》课堂迎来音乐大师
发布时间:2024-12-22       发布者:2024-12-22       浏览次数:

谈起科幻,人们通常想到的是文学、艺术设计或影视作品。那么科幻与音乐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12月19日,蓬莱科幻学院教师杨平的《科幻与想象力》课堂上,迎来了一位音乐大师——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音乐剧产业学院院长锂洋。他们共同就“科幻音乐”这个话题,借助音乐,展开了一场奇妙的对话。

杨平老师一开始就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幻音乐?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很多人都提到科幻音乐应该是没听过的、陌生的。杨平老师认为,很难给科幻音乐一个明确的定义,只能大概将科幻音乐分为三类:本身没有科幻性,依附于影视、游戏等其它媒介的科幻配乐;以科技、科幻为主题或内容的歌曲和音乐;以电子乐为主、具有实验性的探索性音乐。

同学现场听了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开场曲,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普遍感到气魄宏大。听了电影《星球大战》主题曲后,感觉特别振奋。但是,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呢?锂洋老师分析说,在这些乐曲中,音高和音量有比较大的反差,这种大动态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接着,锂洋老师播放了电影《星际穿越》的配乐,问同学们是否知道是何种乐器。他解释说,这是管风琴。在西方教堂里,往往有巨大的管风琴,象征着通过声音与神的沟通。当影片中的人物穿越星际的时候,面临叵测的命运和未知的空间。在这里使用带有宗教性和神秘感的管风琴,特别合适。

杨平老师介绍了一些含有科技或科幻元素的作品。比如《行星组曲》,由七个篇章组成,分别对应太阳系的七大行星。以《火星》为例,乐曲以紧张的节奏开场,转入大开大合的战斗场景,对应了西方神话中火星是战神的设定。杨平老师指出,该组曲虽然以“行星”为名,但其主要遵循的是西方神话设定,而不是行星本身的科学属性。此外,在通俗音乐领域,有不少有关外星人、人造人的歌曲,还有一个比较小的摇滚乐流派——太空摇滚。这些都和二战后科技高速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说摇滚乐的工业噪音代表了工业革命,那么电子乐的电声,则与信息革命息息相关。锂洋老师认为,科幻音乐有四个属性:新鲜的音色、宽广的音场、较大的动态及电子化的处理。比如录制某个声音后,可以用电子合成器随意拉伸、压缩或切片,从而成为新的音色素材。人们利用这种方式,创作了许多极富特色、非常新颖的音乐作品。

锂洋老师还为同学们播放了一首音色非常奇特的乐曲,大家都听不出是什么乐器。这时,杨平老师将特雷门琴的照片放给大家看。锂洋老师介绍说,这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纯粹靠电场感应就能出声的乐器,很多表现奇异、神秘的乐曲都会用到。

锂洋老师专业且充满热情的介绍让同学们非常兴奋。这次双师授课在科幻与音乐间产生了化学反应,也让同学们更好地领略到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丰富想象力。

 


泰山科技学院-蓬莱科幻学院
联系电话:0538-6050235
学院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学院西路8号泰山科技学院